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新运营4年前 (2020)更新 pencilnews
1,122 0 0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文丨铅笔道记者 希言

在共享经济退潮之后,迷你KTV已经快要被遗忘在角落。2020年,这个行业再次遭受重击。

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一位区域加盟商表示,项目完全停业,收入归零。又因为自己的产品基本全部投放在商场与影院,这里受人流量影响也最大,因此,2020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只有去年同期的2到3成。“即便贴再多‘已消毒’的标识,消费者也不敢进去。”

迷你KTV行业经历了2017、2018的融资高光期,2019几乎陷于沉寂。事实上,即便没有2020年疫情的冲击,迷你KTV各玩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有人成为经销商3年,至今没有赚到钱,当初品牌方宣称行业利润率40%-50%,回收周期平均5-6个月,最终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赚钱的可能有,但绝对不多,至少我身边没见过。”这位从业者表示。

一地鸡毛后,有人离场被淘汰,有人还在破局找方向。有行业人士表示,线上线下结合,把迷你KTV作为娱乐场景的一部分存在,也许会是最合理的打法。在用户的视线和声音被互联网分散后,线下迷你 KTV 和线上的手机软件的结合,将诞生全新的娱乐平台。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疫情不背锅

由于形象较好,莫莫经常被经理安排到店门口迎宾,即便疫情严重期间客流骤降时,她的这项工作也没有停止。

很多时候,莫莫的视线里只有无人搭载的扶梯与隔壁空置的迷你KTV仓,整个商场的2楼基本没有客流。

这些迷你KTV仓刚进驻商场的时候,莫莫还与同事进去体验过几次,可在之后使用的次数就越来越少。2020年疫情爆发后,她更是连迷你KTV的玻璃门都没有碰过。

“这就是疫情严重时迷你KTV的现状,即便贴再多已消毒的标识,消费者也不敢进去。”某品牌迷你KTV郑州区域代理商傅叶表示。

疫情蔓延期间,民众对密闭环境避恐不及,像迷你KTV这种线下项目也遭受重创。

傅叶介绍到,疫情爆发初期,自家的迷你KTV应要求暂停运营,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任何进账,几乎“全军覆没”。虽然郑州区域迷你KTV已在三月中下旬陆续开放,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没有完全走出对新冠病毒的恐慌。“3、4月,使用率只有去年同期的50%-60%。”

迷你KTV的投放逻辑与共享按摩椅、娃娃机类似,客流量即为核心,步行街、商场、电影院以及车站都是它们投放的重点区域。疫情到来后,这些业态就与这些线下商圈一起成为难兄难弟。

傅叶称,他代理的设备基本全部投放在商场与电影院,3月之后,商场的客流虽然在逐步复苏,但影院却歇业半年之久。与去年相比,2020年一季度的营收只有去年同期的二到三成。

可即便情况恶劣至此,傅叶也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只是个小代理商,除了等待形势好转,什么也做不了。”

事实上,即便没有2020年疫情的冲击,迷你KTV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些年来,虽然传统KTV的总体市场趋于萎缩,客户分流、停业关门等现象频频出现,包房空置率也一直在提高,但由于迷你KTV和传统KTV的消费场景不同,消费人群不同,导致迷你KTV注定几乎无法抢占传统KTV市场。如同共享单车一样,迷你KTV的商业模式一直处于质疑声中。

迷你KTV也曾有高光时刻。

2017年,迷你KTV顺势搭上了共享经济的班车,又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娱乐的消费心理,被当做是K歌这种传统娱乐项目的一次创新。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几年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投放量将超过3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38亿元;预计2022年线下迷你KTV市场投放量将达到2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元左右,未来市场规模潜力巨大。

一时间,融资事件扎堆,几家头部企业均获得投资。2017年2月,咪哒miniK获唱吧融资;5月,友唱M-Bar被友宝在线收购;7月,星糖miniKTV获多家机构青睐……在这些融资事件之中,不乏经纬、险峰、金沙江、IDG、晨兴以及DCM等知名机构的身影。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可随着共享经济的退潮,迷你KTV同样遇冷,很多项目的融资历史都停留在A轮、B轮,到了资本寒冬的2019年,更是再也无法得到资本的青睐。

“春天”还是没有到

进入2020年下半年,国内疫情趋于结束,傅叶苦苦等待的“春天”终于来了。现在,这些迷你KTV企业的复苏情况如何?

7月中旬,铅笔道实地探访北京中关村商圈的两个客流量较大的商场——“新中关”与“欧美汇”,观察迷你KTV在后疫情时代的状况。

19-20点,正是KTV行业的上客时段,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而商场本身的客流已经基本复苏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当时,新中关的13台迷你KTV全部正常运营,但只有一台机器有人消费,还有一台机器里面虽然有人,却是在休息纳凉。

与此同时,欧美汇的19台机器共有3台在正常运营,然而有10台断电暂未运行。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消毒记录上的字迹越来越潦草

一位用户刚进去就选择放弃使用,原因是“太贵了”:单曲一首10元,包时又与传统KTV相比没有竞争力。

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个赛道还赚钱么?

迷你KTV经营模式分为品牌方自营、招商的经营者一次性买断、品牌方和经营者联合运营,各自承担一部分硬件成本,然后分享用户的消费收入,以及获得广告收入等。

在加盟之前,品牌方销售跟傅叶宣称,这个行业利润率在40%-50%,回收周期平均在5-6个月。

要想赚钱,先算算成本。迷你KTV一般是由高达2米以上的玻璃和各种配件组合而成,机器生产和制造成本是固定的。

可是经营者在购买了机器之后,还有各种的成本在等着他。运费、安装费、人工费、租金甚至还有给商场与物业负责人的红包,就像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压在从业者的身上。还没开始营业,每台机器已经花了好几万。营业之后,经营者还要承担维修费、电费、版权费等等。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图片来源于创界网

按照科技媒体创界网的估算,迷你KTV单台机器一年的投入成本为6-7万,收入按照一线城市平均机器收入,也只有3.6万元。

作为代理商,傅叶自认为是这个食物链最底层的人,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需要他去打点,干的最多、赚的最少、亏得最惨。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所有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用户基数,用户不起来,一切都是空谈。赚钱的可能有,但绝对不多,至少我身边没见过。”傅叶表示。

现在傅叶已经决定逃离这个赛道,准备低价转让机器。据他所知,有的人甚至连机器都不要了,就为抽身而出。

调整与破局

其实,迷你KTV在虚火过后,这个赛道的问题早已暴露出来。

行业人士程观对铅笔道表示,与共享单车一样,迷你KTV的技术门槛不高,若品牌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很容易出现严重同质化现象。

而且,价格始终是消费者绕不开的点。一般情况下,传统的KTV人均消费趋于50-80元之间,再加上线上团购,消费者的实际花费可能更低,而迷你KTV按照15分钟计价一次,每小时的花费就在60元之上。在大众点评网上,对迷你KTV最常见的评价就是“贵”。

想要发展,就需要抢占客流量大的投放点,宣传手段都是次要的。“这个行业赚的是等待经济或者零碎时间的钱,是逛商场、看电影之外顺便来K歌,很少有专门为了唱歌过来消费的人。”

场地为王,又会造成新的问题。由于好的商场是有限的,这就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据了解,在一些一线城市,刚开始一台机器租金的成本在1000-3000之间,但是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尤其是资本的进入,为了争抢好地段的点位,整个行业进入到价格恶性竞争阶段,商场也不断哄抬价格,最高的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商场租金可以涨到每月20000元左右。一切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

一地鸡毛后,有人离场被淘汰,有人还在破局找方向。

比如调整运营战略。

程观认为,其实迷你KTV在北京地区的市场战斗已经结束,事实上,不仅是北京,包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迷你KTV行业都已经逼近饱和。为了避开与其他品牌出现正面冲突,不少迷你KTV品牌正在小心谨慎地绕道而行。“将战场逐渐转移到三四线城市,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

比如像友唱M-Bar做的跨界营销。

被影院商场带黄的“KTV”:一度“全军覆没” 收入骤降80%

现在,友唱机器的首页会以“1元购50元友唱礼包”的优惠,推荐用户开通分期乐的乐花卡,用户想要享受优惠,就需要绑定个人微信、支付宝、手机号、身份证与银行卡等。

除了这些老玩家,快手也在做线下KTV。在程观看来,这个逻辑与唱吧投资迷你KTV十分相似。这也可能是现阶段最正确的打法:线上线下结合,迷你KTV作为娱乐场景的一部分存在。

疫情下,K歌线下情况惨淡,线上却是一片火热。据小米电视K歌频道和唱吧联合发布的《2020春节长假小米电视大屏K歌报告》显示,整个春节长假期间,在线K歌用户量较之前有了大幅度增加,共有232万“歌神”在线K歌,每天点唱率较节前提升50.27%。

程观认为,也许在人们的视线和声音被互联网分散后,线下迷你 KTV 和线上的手机软件的结合,将诞生一个全新的娱乐平台。

“这个平台,必定是线上线下联动的,既满足互联网需求,也能够创造新社交,具备更多可能性。”程观总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