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共享充电宝暴力收割;割韭菜,过渡模式终无好光景
来源 | 融中财经
作者 | 什小瀑
“充了大概一个半小时,收了10块钱,充一天能买个新的了。”
“十月一的时候还是半小时1块5,现在1小时5块左右。在一些酒吧、夜店等高消费型娱乐场所,价钱更贵。”
共享充电宝们施行涨价策略后,营收如预料中增长,但在充电宝收割暴利的同时,“民怨”也随之而来。
据某专业人士向融中财经(ID:thecapital)透露,“融资、烧钱、控制市场份额、涨价。在这一系列行为背后,共享充电宝并没有技术上的突破,也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收割暴利的背后或存在巨大泡沫?
充电宝暴利时代到来?
“我们并没有统一提价,不过有部分区域的门店确实是根据市场情况将收费标准进行了轻微调整。”近日,某共享充电宝市场部人员王成对融中财经表示。
2015年,当共享经济备受追捧时,共享充电宝诞生。在刚进入市场时,大部分品牌的租金为1元/小时。近两年来,租金逐渐上调为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在景区等地方,价格甚至上涨至10元/每小时。
从用户的角度看,或许能窥到涨价原因之一。“手机有电的时候觉得共享充电宝没啥市场,但如果在外面赶上手机没电,四处找充电宝时才觉得这玩意儿是真有用,贵点也得充。”
据相关数据显示,用户使用量并没有因为价格上涨而下降。当充电成为刚需,情急之下的用户似乎也不得不接受价格的上涨。
“即便充电宝租金上涨,用户手机没电了还是得充电。这是刚需,就像你在沙漠口渴了,一瓶普通矿泉水卖到10元、20元,你会不会买?”
在行业创业者看来,共享充电宝的成本低,折旧慢,租金提升有利于更快收回成本。其次,高押金、轻运营模式下,利润率自然比较高。
除了用户刚需,痛点真实存在,点位铺设日益竞争激烈。商场、餐饮店、娱乐场所等商家的分成,业务员提成,设备损耗等成为价格的“幕后推手”,利润堪忧之下,提高共享充电宝租金成为提高营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铺设一个点位,我们给到商家的提成不一,一开始进店,我们会先给老板一笔几千近万的入场费,还会和商家分成,最高时会给商家分到90%左右的分成。有些商家靠收充电宝的入场费和提成,就能一个月进账几万。”王成说。
王成告诉融中财经,一般来说,充电宝机柜基本上都可以在半年内收回成本,如果设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机柜回收成本的时间将更快。“有些代理商两周之内就能回本,剩下的都是纯利润了。”
红杉、IDG、金沙江等投资机构纷纷布局
从2015年至今,充电宝从艰难开拓市场、到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再到行业洗牌格局初定已走过5个年头。
最风光的时候是在2017年,据公开信息显示,这一领域曾在一个月时间内增加了30多家企业,近40家投资机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豪掷12亿元纷纷布局。
最为大众知晓的莫过于2017年5月聚美优品以3亿收购了街电60%股份,街电的估值涨至5亿。随后,王思聪表示极不看好这一行业,并称“共享充电宝项目要是能成我吃翔,立贴为证。”陈欧随后表示,“做不成就当做公益,希望不要因个人情绪而不让项目入驻万达。”
继野蛮生长后,在渠道补贴、用户补贴的“烧钱”打法下,行业融资数量急转直下。
美团点评的共享充电宝业务以失败告终,行业拓荒者乐电成为首家被曝出倒闭的企业,之后,PP充电、河马充电、放电科技和泡泡充电、小宝充电、创电等纷纷折戟,曾获得近亿元融资的Hi电也沦为“炮灰”。
行业洗牌悄然而至。至2019年6月底,街电、小电、来电、怪兽等“三电一兽”四家公司分别占据了28.6%、27%、15.6%、25.1%的市场份额。其余公司瓜分不足10%的市场份额。融中财经整理了“三电一兽”背后的投资机构,如下图所示:
融中财经制图,来自于公开信息整理
2017年,街电完成四轮融资。3月份完成A轮融资,由IDG资本、欣旺达、杨锦方投资5000万人民币,投资后街电估值为2亿人民币。5月份,聚美优品、联新资本投资3亿人民币,街电估值飙升为5亿。8月,聚美优品完成对街电的并购。9月份,天津顺事通达科技公司完成交易金额为4800万的股权转让。
同是2017年,3月份金沙江创投、天使投资人王刚、德同资本、招银国际资本、盈动资本押宝小电,对其进行了数千万金额的投资。两周后,巨头入场,小电再获近亿元融资,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鼎晖投资、道生资本、金沙江创投、天使投资人王刚、盈动资本、德同资本进行了跟投。5月,小电完成3.5亿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高榕领投,腾讯投资、鼎晖投资、众为资本、元璟资本、昆仲资本等机构也进行了追加投资。2018年3月份,小电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估值超3亿美金。2020年4月,苏宁金融、苏宁易购、安超投资、中寰资本等机构对其进行了新一轮投资。
2017年4月,来电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刷新当时行业最大融资金额记录。
2017年4月,“怪兽充电”获顺为、小米、紫米、清流、高瓴、顺为等机构等数千万人民币的联合投资。7月份,获得来自蓝驰创投、广发信德、云九资本、高瓴资本、顺为资本、清流资本等机构亿元A轮融资。11月,蓝驰创投、广发信德、云九资本、高瓴资本、顺为资本、清流资本等对其进行近两亿元的B轮融资。2019年4月份,怪兽完成30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新天域资本、干嘉伟等。2019年12月,怪兽官宣完成5亿元C轮融资,软银亚洲、中银国际、高盛中国、云九资本、高瓴资本、顺为资本、尚珹投资、干嘉伟等为投资方。
四家竞争激烈。其中,来电和街电的诉讼备受瞩目。借专利权,来电发起对街电的诉讼,向多地法院提起证据保全申请,查封、扣押多处街电机柜。街电诉来电不正当竞争。拉锯战打得激烈而焦灼。
从营收情况看,目前头部公司均已实现盈利。据陈欧公开表示,街电的订单量目前早已超越聚美优品。一位接近聚美优品的人士也称,街电成为聚美优品的主要利润来源,“没有街电,聚美早就不行了。”
行业乱象乍起,还能走多远?
据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用户规模达到3.07亿人。据艾媒咨询的《2020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预测,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仍可达2.29亿人左右。
随着5G的推广,移动设备耗电量增多,续航能力备受瞩目,在电池技术仍未出现突破之前。共享充电宝的市场需求仍将存在。
然而,一些乱象也随之而来,比如“还完充电宝,却被扣近百元”。“因疏忽大意忘记归还,被要求买下充电宝”等。据黑猫投诉统计,截止到9月6日,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近5000多条,其中,街电投诉量排名第一,高达1851条;其次为怪兽和小电,投诉量分别为1090条和980条;来电的投诉量为400条,反馈基本围绕归还乱扣费、无法归还等用户体验问题。
除了和用户之间的纠纷,共享充电宝企业还需要妥善处理和区域代理商的关系。比如,之前曾发生过某共享充电宝企业和独家区域代理商“抢地盘”的事件,最终,事件以共享充电宝企业全额退款,并称将完善代理条款存在的漏洞收尾。
此外,据《财经》报道,某共享充电宝生产商曾表示,“你无法进入系统后台,看到的都是品牌方想让你看到的数据。后台改改数据那么简单,你怎么知道他们有没有侵吞掉你的提成?”可见,选择当代理商是有风险的。
共享充电宝还能走多久?随着移动设备电池升级迭代和无线充电、反向无线充电、wifi无线充电的普及,充电宝或将被用户抛弃。靠涨价实现盈利,不如把心思用在满足用户刚需的同时不被市场淘汰上面。